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電題:我伴嫦娥明月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現場科技人員素描
  作者韓慧琳邊晨祁登峰
  10月24日,凌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器箭分離”,隨著一聲洪亮的調度口令,深邃的夜空像一幕巨大的熒幕,緩緩開啟,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的飛控序幕就此拉開。飛控大廳里,一群暗夜的守望者相伴嫦娥。
   號令“八方”總調度
  “各號註意,我是北京”
  “入軌參數已發出!”
  “……”
  2時整,伴隨著火箭的絢麗騰空,北京中心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總調度戴堃用一聲聲鏗鏘有力的調度口令,開啟了嫦娥為期8天的地月旅行。北京中心是整個任務的飛控“神經中樞”,所有信息和資源都要彙集到這裡,而總調度戴堃也要從這裡聲傳“天地”、號令“八方”。
  “太陽翼展開。”隨著又一聲洪亮的調度聲起,記者看到總調度台前,戴堃正一手輕撫話筒,雙眼緊盯屏幕。
  “5分鐘內,要下達40多條口令。壓力山大。”戴堃這樣描述自己坐在崗位上的感受。被任命為任務總調度後,他從通讀方案預案開始,抽絲剝繭,深入其里,把每一處細節、每一個可能出現的故障預案都深深刻入腦海。為確保“調度有方“,他不僅要熟悉數十個軟件的性能,熟悉成千上萬條指令的目的和意義,還要隨時隨地判斷和準確領會專家組的決策和意圖,各類應急預案都要熟記於心。
  巨大的工作壓力和長年的加班熬夜,讓戴堃患上了嚴重的黑眼圈,大家給他起了一個可愛的外號“熊貓戴”。作為中心最年輕的總調度之一,86年出生的“熊貓戴”安坐調度台,指揮若定、號令八方,在旁人眼裡看似很風光,“熊貓戴”卻從未有這種感覺。
  “調度崗位不是大家看到的那麼光鮮,其實就是‘大管家’。”戴堃揭秘道,“這次任務中心首次實施型號制度,指揮組織流程縮短,決策實施流程壓縮,這就要求以往的調度工作模式必須改變,不能高高坐起,而是要甘願當好型號團隊的勤雜工,大到組織協調,小到買一個插線板,都要用心盡責,都需要能力、勇氣和擔當。”
   領航嫦娥“發令兵”
  隨著“器箭分離”一聲令下,北京飛控中心正式接手對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的指揮控制權,飛控戰役就此打響。
  此刻,坐在上行控制崗位上的主管設計師程肖成為了整個飛控大廳最緊張的一個人。他雙眼緊緊盯著電腦屏幕,手指早早的放在了鍵盤預定位置,支起耳朵等待調度口令。
  隨著鼠標的輕輕點擊,一條關鍵指令從程肖的手中發出,飛向“嫦娥”,程肖成為了這次任務第一個用電波與“嫦娥”對話的人。
  整個任務期間,從他和同事指尖不斷發出的指令,就像一條條無形的絲線,引領著“嫦娥奔月”的旅程。
  程肖所在的崗位被稱作“遙控發令崗”,是直接與飛行器對話的崗位。他們的每一次發令都直接決定著飛行器的下一步行動,關乎著飛行器的命運前途。
  “每一條發往太空的指令,只需幾秒鐘就能到達,一旦出現錯誤就沒有機會更改,特別是一些事關飛行器安全的關鍵指令,必須一次成功,百發百中。”程肖說,“尤其是這次任務,8天之內要發送指令2000多條,全程密集發令前所未有,風險很高,壓力特大。”
  為確保萬無一失,程肖和同事們不僅要將2000多條指令代號和意義諳熟於心,要日復一日的練習發令的熟練度和準確性,還得經常琢磨創新出一些“小玩意”,以提高發令效率和準確度。
  “追趕發令”就是這次任務程肖琢磨出的“小玩意”。他告訴記者,以前指令都是嚴格按計劃發送,相鄰的發送指令之間有閑置時間,容易造成資源浪費。而“追趕發令”可以智能判斷指令發送時機,實現自動發令。不但可以節約大量發令時間,而且大幅度提高了發令的自動化程度,降低了發令風險。
  “這次任務,‘追趕發令’一定會有精彩完美的表現!”程肖信心滿滿。
  浩瀚深空“定位儀”
  當大涼山深處的火箭拔地而起時,技保機房裡,段成林和他的同事正在緊張而沉著的計算著入軌參數,他們要在宣佈“器箭分離”的5分鐘內為“嫦娥”準確定位,運算精確與否,直接關係著能否將“嫦娥”送入預定軌道。小段把自己和同事比作是外太空里的定位儀,“精準定位,是我們永恆的追求”,如此心聲,何嘗不是他們在歷次任務中對自己的定位。
  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主要是為月球探測第三步“返回”進行先導試驗,“返回”二字簡潔而溫暖,但對段成林他們來說卻是一次充滿難度的嚴峻考驗。任務中一般情況下每次軌控註入之前至少有3小時的定軌和會簽流程,而這次任務在“三站聯測”結束到給飛行器器註入精確軌道之前,他們只有90分鐘的時間確定飛行器的準確位置,併為衛星精確返回提供引導。時間壓縮了一倍,定規精度卻高出了數倍,如果不能滿足指標要求,返回艙很可能無法進入返回走廊或者進入大氣燒毀,導致任務失敗。
  面對全新的考驗,小段冷靜依舊,恰如一臺計算精準、性能優越的“定位儀”,穩穩駐守在方寸熒屏前,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引領著“嫦娥”在浩瀚深空中的每一次華美轉身。
   飛控幕後“顯示人”
  坐在筆者身旁的趙彩霞業務繁忙,不停的接打著電話,儼然一副技術大拿的樣子。她是這次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的顯示硬件主管設計師,任務中所有參試的顯示工作站及其輔助設備都由她和她的團隊來掌控。從飛控大廳里實時演示任務的巨幅顯示屏,到每一位參試人員面前獲取任務狀態的顯示器,近千台顯示終端都“逃不過”趙彩霞和她團隊的密切監視。
  為了保證任務中每一臺設備的正常運行,趙彩霞和她的團隊每一天都幾乎24小時嚴陣以待。硬件故障具有不可預知和不可規避的特點,為此,他們不僅需要對近千台設備的型號、批次及配置瞭如指掌,更為關鍵的是心中要有“多對一”的應急預案,手上要有分分鐘解決故障的絕活。
  對比關鍵崗位,趙彩霞,這位北京航天航空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畢業的高材生,幽默的稱自己在任務中是“跑龍套”,“只要硬件顯示系統穩定可靠,我們就談不上大貢獻。”她的話語中透著朴實與謙虛。
  “會不會覺得現在從事的工作有些大材小用?”,面對筆者的提問,趙彩霞的回答乾脆,不帶半絲遲疑。“不管乾什麼,只要踏踏實實幹好了,才是真正的“大材”,我的工作就是“顯示”,我的使命和職責就是一名“顯示人”。(完)  (原標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現場科技人員素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f62qfrc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